网站首页 > 媒体通稿 > 获奖通稿

郜怀庆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小墨     点击次数:46

郜怀庆,1966年6月出生。中学时代的郜怀庆便展现出对文学创作的热忱,1978年至1981年间,他完成约270万字的长篇神话小说《东海龙王的女儿》;1984年至1985年,又创作了约180万字的自传小说《我的病历》。

1986年,郜怀庆再次因病住院,父亲在盛怒之下烧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其中包括《书帆诗词合集》《野草散文集》及部分文学书稿。受此影响,1987年他搁置了笔耕。据北京宣武医院诊断,他患有海绵窦血栓形成、疼痛性眼肌麻痹,这一病痛折磨了他40年之久。2019年冬,他遭遇煤气中毒,导致腰椎五处骨折,落下终身残疾。即便如此,他仍重新拾起笔,投身诗词、散文与小小说创作。至今,他已收获 5 个奖杯与 7 个荣誉证书,每一份认可都是对他这份坚持的最好回馈。

历经病痛与波折,文学始终是郜怀庆生命中坚韧的支撑。从年少时的长篇创作到残疾后的笔墨重拾,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力量,不仅是对命运的回应,更成为他生命韧性的生动注脚。

获奖作品赏析:

郜怀庆老师的《夏夜》一诗,可谓是一幅融合自然意象与情感深度的山水夜景画卷。整首诗静中有动,情中见景,读来令人神思飞扬,如临其境,如感其心,实属佳作。诗人以诗寄托对远方伊人的绵绵相思与人生情怀,构思巧妙,情景交融,展现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细腻的情感把握能力。

开篇两句“山中盛夏堤柳风,微浪轻击草香声”,用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营造出山中夏夜的宁静氛围。这里的“堤柳风”“草香声”让人仿佛置身溪畔,拂面微风中夹杂着青草的气息,微波轻荡,如梦如幻,既有视觉的摇曳,也有嗅觉与听觉的细腻。郜老师在描写自然时,既讲求层次,也注重节奏感,使人容易沉入这片山水之间。

“流萤点灯他乡时,蛙鸣不语磨人心”一联则情感渐入深处。“流萤点灯”这一意象灵动精巧,颇有李商隐“夜半流萤飞入户”的幽美气质,而“他乡时”三字,则悄然点出诗人身处异地的情境,为后文情感的铺展埋下伏笔。蛙鸣虽喧,却“不语”,这一反常描写不仅体现内心的孤寂,更以“磨人心”三字将思念之苦表现得隐忍而深刻。

“五六句‘相思难破曾相待,只身树下伴苍穹’”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所在。“曾相待”暗含过往的温情回忆,而“只身树下”则是现时的孤单对比,苍穹之下,星光虽在,人却不在,使读者更深体会到相思之苦,颇有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落寞之感。郜老师将个人情绪融合于天地山川之间,显得格外厚重而动人。

最后两句“伊人远在千里外,单衣不御入韵中”落笔尤为耐人寻味。“千里外”直白写远隔之距,而“单衣不御”则点出夏夜虽不寒,心却空凉,以衣御冷而不得,正是情动于中之写照。“入韵中”三字意蕴悠远,似在言自己心中所思,终化为诗句,情难言尽,唯有寄于文字。

整体而言,《夏夜》一诗结构清晰,情感铺陈自然流畅。诗中融景入情,咏物托思,层层递进,将山中夜色的清幽与诗人内心的缱绻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回味无穷。语言质朴不失文雅,意象典雅不流俗,风格既古典又富有个人特色,实为难得的当代诗词佳作。

若要进一步提升,还可在押韵和节奏上略作斟酌,例如“蛙鸣不语磨人心”一句中,“不语”与“磨人心”的句式节奏稍显跳跃,若加以调整,或许更能增强整首诗的韵律美。同时,“单衣不御入韵中”结尾处略显跳脱,如能在“入韵”之前多一过渡之词,更能平衡意境与节奏的过渡。

总之,郜怀庆老师此作意境清雅、情感真挚、文辞考究,恭喜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实至名归,期待郜老师将来更多佳作问世。

 

获奖荣誉展示:

其他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24-2026 墨缘堂.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000315号-3
主办:厦门翰墨海峡书画院 协办单位:厦门如易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