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通稿 > 获奖通稿

陈柏康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小墨     点击次数:49

陈柏康,1959年8月出生,上海人,退休前任职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

自1979年起,陈柏康开启诗歌创作之路,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文字世界中持续耕耘。1990年,他的创作收获首个重要认可——参加首届全国综合文学作品大奖赛获三等奖,同年有五首诗歌被编入《中国青年新诗潮大选》,为创作生涯留下扎实注脚。

进入新世纪后,他的创作热情依旧,成果不断积累:2021 年,先后摘得 “诗词中华・全国诗词大赛” 年度金奖与 “鼎盛中华・青莲杯” 全国诗词艺术大赛银奖;2022 年,不仅出版个人诗集《夜雪读香》,另有五首诗歌作品被收入《且听且吟》当代作家精选文库,集中展现了不同阶段的创作风貌;2025 年,又在 “翰墨轩诗词艺术大赛”“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 中接连拿下特等奖,诗歌作品的质感与内涵得到广泛认可。

在创作之外,陈柏康的文学身份也逐渐丰富,他是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词家诗人艺术学会会员、上海城市诗人社成员,2021年还被“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授予“年度优秀诗词家”头衔,个人信息永久入编联网人才库。

对陈柏康而言,诗歌创作是贯穿数十年的精神寄托。从初涉笔耕到屡获肯定,从作品发表到诗集出版,文字不仅记录了他的思考与感悟,更成为连接个人精神世界与广阔文学天地的纽带,让生活始终浸润在诗意的氛围中。

获奖作品赏析:

陈柏康老师创作的《周家苍蝇》,荣获特等奖,是一首极富个性且充满幽默感的诗歌。通过对“苍蝇”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艺术化的描写,展现了生活中那种平凡却真实的细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陈柏康老师以细腻且富有情感的笔触,通过“苍蝇”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物,赋予了它极大的象征意义。诗中的“苍蝇”既是一种存在的象征,也承载了对过往岁月和生活点滴的回忆与思索。整个诗歌语言质朴却有层次,描写苍蝇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对周家往事的回溯与对时间流转的感悟。

作品开头,“一只苍蝇飞进来,屋内递了几圈”这几句,带有一种画面感,仿佛苍蝇的飞舞就像时间的流转,既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又是一种轻盈、自由的象征。作者以苍蝇的飞翔为引子,引发了对往事的追忆,这种思绪的转换既自然又不突兀。

而在中段,“我睁着微醉大眼,盯着它飞旋”则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通过“微醉”这一状态,让读者感受到陈老师对于当下生活的慵懒与悠闲。微醉的状态下,眼神也许带有些许朦胧,但正是这种状态,更能让陈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如苍蝇的存在。

“它的样子,认出它来”一语将苍蝇的形态写得既具体又抽象,像是从过往的记忆中跳出来的影像,又像是日常生活中一次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观察。苍蝇的“飞旋”与它的“样子”之间建立了联系,既表现了生命的短暂与微小,又通过这一形象展现了时间的无常。

整首诗歌的后段,通过回忆过去与自己相关的点滴,引出了“看它飞,想它飞”这一情感的升华。通过对苍蝇的关注,反思过去的生活,回忆起“周家”的情景。尤其是最后一部分,通过“这只老苍蝇,我默默怀念”这一句,显现出对时间、对周家往事的怀念,苍蝇在这里象征着不再回来的过往岁月。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陈柏康老师巧妙地将诗歌的层次感与节奏感进行了平衡。虽然题材看似简单,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有力的情感展现,让人从中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诗句中自然的过渡与深刻的情感让整首作品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陈柏康老师的《周家苍蝇》是一首展现生活细节与人生感悟的诗歌,通过苍蝇这一小小的生命体,反映出时间的流转与人情的变迁。作品语言简练却充满深意,情感真挚而细腻,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独特观察,也有对过去岁月的深刻怀念。

 

获奖证书欣赏:

其他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24-2026 墨缘堂.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000315号-3
主办:厦门翰墨海峡书画院 协办单位:厦门如易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