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通稿 > 获奖通稿

陈思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书法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07-31    来源:小墨     点击次数:14

陈思,笔名愚翁陈思,1966年出生,祖籍河南开封,现居甘肃天水。

在书法领域,陈思的研习路径有着鲜明的专注度 —— 自年少时与书法结缘,他便将目光锁定王羲之书体,至今已潜心钻研五十载。他始终坚信,研习书法需溯本求源,王羲之笔法的传承脉络在历史上清晰可考:智永作为王羲之七代徒孙,虞世南为八代徒,张旭为十一代徒,颜真卿为十二代徒,怀素(师从邬彤)为十三代徒。正因如此,他选择直接从 “祖师爷” 王羲之的书体入手,略过后世衍生的诸多流派分支,在他看来,这种方式让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得以更直接地触摸经典笔法的内核。

多年的临池不辍,让陈思的书法在细节处见真章,尤其在起笔与收笔的处理上,藏露分明、沉稳有力,尽显对王体笔法的深刻体悟,每一笔都透着对王羲之书风的揣摩与实践。这种对单一书体的长久坚守,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反复临摹中不断贴近经典的艺术表达。

五十载与王羲之书体相伴,陈思的笔墨世界始终围绕着对经典的研习与传承。这份对传统的执着与专注,既彰显了他对经典的敬畏之心,也在日复一日的笔墨实践中,逐渐沉淀为属于自己的艺术印记。

获奖作品欣赏:

陈思老师的书法作品《厚德载物》展现了沉稳厚重的书法风格,作品内容来源于《易经》中的经典箴言,强调“德行”与“承载”的深刻哲理。这幅书法作品不仅表达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宽广而包容的精神境界。陈老师以流畅的笔触、丰富的线条变化,将“厚德载物”四字演绎得刚柔并济、气度非凡,作品整体给人以庄重而有力量的视觉感受。

从布局上来看,陈思老师选择了横向排列,使得四个字的排布显得开阔而大气。这种排列方式不仅有助于强化作品的稳定感,也让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从左向右延展,顺畅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节奏。每个字之间的间距处理得当,既保持了字与字之间的独立性,又在视觉上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性。尤其是“厚”字与“德”字的稍稍靠近,使得“厚德”这一核心概念更加突出,带有一种稳重的感觉,而“载物”二字则稍显开阔,隐喻了广阔的胸襟,极具巧思。

在用笔方面,陈老师的作品运笔沉稳有力,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展示了极强的控制力。四个字的笔法各有特点,“厚”字的用笔厚重、坚实,起笔和收笔都十分果断,展现了力量感;“德”字则稍显柔和,线条流畅但不失力度,寓意德行的包容与稳重;“载”字以飞扬的笔锋展现了轻灵的动感,仿佛寓意承载万物的广阔天地;而“物”字则收束有力,笔画间充满张力,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不同字形间的笔法变化,使得作品既有整体的和谐感,又充满丰富的细节。

墨色的运用上,陈老师采用了深浓的墨色,笔画饱满且均匀,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厚实的力量感。特别是在“厚”与“德”两个字的墨色处理上,陈老师显然注重表现出德行的深厚之意,墨色深沉有力,给人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感觉。“载”与“物”则略显轻盈,墨色稍稍淡化,形成对比,寓意人生的起伏和承载的轻重缓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哲理意味。这种墨色的变化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层次感,也增强了书法作品的内在张力。

在艺术表现力上,陈思老师的作品《厚德载物》通过沉稳的笔触和精妙的布局,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质,既表达了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重视,也展示出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作品整体风格厚重、刚健,又不失柔和与灵动,给人一种力量与温润并存的美感,仿佛能够引导观者在欣赏之余,体会到人生应有的责任与胸襟。

不过,若要进一步提升,作品中个别字的结构或许可以再稍作调整。例如,“载”字的上半部分略显紧凑,与其他字相比稍有不平衡之感,若能将上部稍稍拉开一点,可能会让整体的布局更加匀称。此外,整体字形虽较为一致,但如果在“物”字的笔触上再增加一些变化,或许能够更好地强化字形的个性,从而增加整幅作品的视觉亮点。

总的来说,陈思老师的《厚德载物》是一幅极具内涵和美感的书法佳作。作品通过深厚的笔力与巧妙的构思,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理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成功地传达了德行与包容的主题。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实至名归。希望陈老师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深入探索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为观者带来更多富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其他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24-2026 墨缘堂.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000315号-3
主办:厦门翰墨海峡书画院 协办单位:厦门如易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