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可宽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邱可宽,笔名欢天,1954年6月出生,籍贯广东省连州市,现为退休人员。
作为一名退休后仍饱含生活热忱的人,邱可宽始终保持着“闲不住”的状态,爱好广泛且丰富:球场上,他常挥汗奔跑,享受运动的活力;棋盘间,他与对手对弈博弈,感受策略的乐趣;歌声里,他借旋律抒发心绪,传递生活的愉悦;闲暇时,他还会自驾出行,在旅途中山河风光里拓宽视野。这些爱好交织,让他的退休生活始终充实鲜活,充满烟火气。
几年前,邱可宽偶然与诗歌创作结缘,起初却因缺乏经验而面临困惑——时而无从下笔,时而写出的作品略显晦涩。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沉下心从诗词歌赋的基础学起,一点点摸索创作技巧。如今,他已累计创作百余篇诗作,内容皆取材于生活中的趣事趣闻,无过多功利追求,只为用文字记录人生中的点滴片段,定格属于自己的活动轨迹,待日后翻阅时能重温过往,为人生增添一份别样的丰盈与暖意。
邱可宽的退休生活,因多元爱好而充满活力,因诗歌创作而更添韵味。他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生活,用行动诠释着退休时光的可能性——既可在运动与旅途间感受鲜活,也能在笔墨与文字中沉淀温情。
获奖作品赏析:
邱可宽老师的这首《空巢老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孤寂、冷清的生活场景,借景展现了空巢老人的内心孤独与岁月的无情。全诗的语言凝练、意象深远,既有对老年生活的沉思,也有对孤独的无奈表达,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
“蓑敛残阳染鬓霜, 田头热影浸秋凉。”
首句通过“蓑敛”这一动词,呈现出老人逐渐隐退、孤独感的情绪。蓑衣象征着岁月的风霜,而“残阳染鬓霜”则通过黄昏时分的残阳来形容老人的衰老,岁月不饶人,连黄昏也在他的发间留下了霜。第二句“田头热影浸秋凉”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时间流转的感觉,热影与秋凉的对比,隐含了季节的变换和心境的变化,象征着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的凉意和孤独。
“老猫蜷卧童鞋处,不怨黄昏怨夜长。”
这两句将孤独的情感进一步放大,老猫的形象与空巢老人相照应。猫蜷卧在童鞋处,这一意象给人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仿佛老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往日的时光里,而“童鞋”则暗示着逝去的岁月和已经离去的孩子。那种怨念式的情感并非出于对自然的埋怨,而是对空巢生活的无奈与孤寂,尤其是“怨夜长”一句,深刻表达了老人对漫长孤独夜晚的渴望结束的心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细腻地捕捉了老年人面临孤独与衰老时的情感世界。邱可宽老师通过简朴的描写,展现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沉思。
诗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在细节处深刻传达了情感。比如“蓑敛残阳”一词,传达了沉静与收敛的情感;“老猫蜷卧”则呈现出一个孤单无助的形象,直击人心。而“夜长”的结尾,带有无奈的情绪,却又将孤独的主题深入人心。
在艺术处理上,如果说有提升空间的话,或许是可以在语言的节奏感上再加一点韵律的变化,例如“田头热影浸秋凉”这句虽然意境美好,但在节奏上略显平淡。可以通过更有节奏感的对仗或使用变化的句式,可能会让诗的情感表现更加起伏有致。”让整体的情感起伏和节奏感方面更加流畅;诗中对孤独与衰老的描写极为真实,但情感的表达相对平坦。或许可以通过细节的再度深化,增加更多内心的反思或回忆的片段;最后本诗作意象主要集中在“残阳”“老猫”和“童鞋”等意象上,虽生动,但可能可以通过更多元的意象来表现“空巢”与“孤独”,比如通过声音或抽象的符号来拓展诗的多样性,使得整体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总的来说,《空巢老人》是一首充满情感温度的作品,细腻且富有哲理,展现了邱可宽老师对生活、对岁月、对孤独的深刻理解。这种关怀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诗意的语言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佳作。
其他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