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芳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书法特等奖
朱兴芳,男,汉族,1974年7月出生,山东兖州人,现任兴芳雕塑艺术馆相关负责人,济宁市兖州区朱兴芳雕刻馆法定代表人,兖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传承人。
朱兴芳的雕刻生涯,始于家族传承的深厚积淀。他出生于木工雕刻世家,自幼便跟随祖父、父亲接触传统木工雕刻,在刨刀与木料的磨合中,早早打下扎实的技艺基础。为进一步精进技艺,他后来拜师王绪德先生与张国华大师,在名师指导下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逐渐形成兼具古韵与新意的创作风格。多年来,他创作出众多优秀木雕作品,其中2018年的《传统刻字龙》,凭借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工艺,在“好客山东”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深受业内人士与爱好者好评。
在深耕木雕领域之外,朱兴芳也始终保持着对传统书法的热爱与研习。他常利用闲暇时间临摹经典碑帖,琢磨笔墨章法,逐步探索书法艺术的韵律与美感。对他而言,书法不仅是放松身心的方式,更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途径,通过笔墨练习,他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认知,为精神世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色。
2021年7月,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将朱兴芳的雕刻技艺列入兖州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个人技艺的肯定,更凸显了该雕刻技艺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意义。作为非遗传承人,朱兴芳依托自身创办的雕刻馆与兴芳雕塑艺术馆,积极推动技艺传承;当地政府也始终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非遗保护方针,为这门传统技艺的延续与发展提供支持。
朱兴芳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活化展开。从家族技艺的继承者,到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他以木雕为核心,在创作与传承中践行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这份坚持不仅让他的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地方非遗文化的延续注入了鲜活力量。
获奖作品赏析:
朱兴芳老师的书法作品《福(龙飞凤舞)》,可谓气势不凡,风格独特。通观整幅作品,笔墨奔放、气韵流畅,恣意之间隐含神韵,一幅“福”字,不仅写出了字形的张力,更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豪情与祝愿。以“龙飞凤舞”命名,可见朱老师的创作初衷并不仅仅是写字,而是赋予了这字以生命与精神的内涵。
首先从整体观感来看,这幅“福”字脱离了传统中规中矩的书写样式,更强调的是气势和神采。整字布局饱满,左低右高,藏锋露骨之间,动静结合,形如巨龙翻身,凤翥云天,有一种磅礴向上的力量感,仿佛把“福”字写成了山河之福、天下之福,令人心生敬畏。
用笔上,朱兴芳老师明显采用了极具个性的表现手法。起笔果断,收笔干脆,转折之间见锋芒,尤其中部笔画,浓墨挥洒,有“中锋入纸,力透纸背”之势;而右侧圆弧收尾部分则呈现出一种顺势而走、龙回头顾的律动感,极富舞动之美,颇具“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的古法笔意。细看之下,墨迹中还可见水痕交融之处,仿若云气蒸腾,为整字平添一层灵动的水墨气息,似龙腾云间、凤翔九霄,亦静亦动,妙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字中墨色并非一成不变,部分笔触中可见润墨与飞白并存,这种变化增强了视觉层次,使得“福”字本身不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视觉形象,具有很强的现代审美意识。特别是上部的“点”字形状,宛若龙角腾起、凤羽舒展,增强了“龙飞凤舞”主题的象征意味,使人过目难忘。
在情感表达层面,这幅作品传递出一种开阔、昂扬、吉祥的气象。传统的“福”字往往用于祈愿与祝颂,而朱老师以如此奔放豪迈之气将其表现出来,更像是在为天地写福、为家国祝愿,不拘于俗世的“家福”“小福”,而是在挥洒一种大气磅礴、万象更新的精神祝福。
总体而言,这是一幅极具创造力与个性风格的书法作品。朱兴芳老师用“龙飞凤舞”的精神姿态,重新诠释了“福”这一承载深厚文化意蕴的汉字,使人耳目一新。恭喜朱老师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实至名归!期盼未来继续以笔为龙,以墨为凤,于书道中自由驰骋,写出更多令人振奋、充满灵魂张力的佳作。
其他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