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媒体通稿 > 获奖通稿

黎财保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小墨     点击次数:36

黎财保,笔名黎畅,1966年4月出生,湖南人,现任职于岳阳市五里牌派出所。

1984年冬季,黎财保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的一名军人。1985年冬天,他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的历练中磨砺了意志。退伍还乡后,1999年,他经政府安排公益性岗位,进入岳阳市五里牌派出所工作,此后便一直坚守在这一岗位上,默默履行职责。

工作之余,黎财保有着诗词创作的爱好。平日闲暇时,他常会提笔书写,用诗词记录生活点滴与内心感悟,让文字成为释放压力、沉淀思考的窗口,也为严谨的工作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

军旅生涯的坚毅、基层警务的担当与诗词创作的温情,在黎财保身上相互交融。那些在岗位上的默默付出,与笔墨间的真情流露,共同勾勒出一个兼具责任与诗意的人生轮廓,也让他在坚守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充实。

获奖作品赏析:

黎财保老师的这首《哀思泪》,语言质朴而真挚,情感深沉而厚重,短短四句,却凝结了岁月的沧桑、战友情深与生死永隔的痛楚,是一首充满人间大爱与深切哀思的动人之作。全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正因为这种“写实”与“写情”的双重真切,使得整首诗感染力极强,读后令人心头一紧,久久不能平静。

首句“数年未见同壕友”,开篇便带出背景:这是一位老兵或昔日战友,在多年未曾相见之后,再度“见面”的情景。这里的“同壕友”三字极具分量,“同壕”意味着曾经共赴战火、共度生死,是铁打的兄弟之情,是生死之交,不同于泛泛之交,更有血肉维系。一个“未见”即点出离别之久,也为下文的“哀思”埋下情感伏笔。

“今聚陵园老泪流”,点出“聚”的地点是在陵园,是阴阳两隔的相会。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陵园的肃穆或亡者之墓,但仅凭“陵园”一词与“老泪流”的自然衔接,就已把那份“人到暮年,对故人亡者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老”字,也写出了诗人已然年迈,承载着无尽的过往与哀思,而那“老泪”,不只是为友人而落,更似在为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而滴。

“举杯痛饮阴阳酒”,一转,借以“阴阳酒”这一意象,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敬意与怀念。“痛饮”二字透露出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如今借此酒尽情释放。阴阳虽隔,但借此酒意,仿佛人与人之间那堵生死之墙得以穿越,心灵再度相连。这一句将传统文化、个人情感与仪式感结合得十分巧妙,既有现实的沉重,也有精神的寄托。

末句“抚墓倾诉离别愁”,情感再一次升腾。这一句几乎是整首诗的高潮。一个“抚”字,既是动作描写,也蕴含着深情的触摸,似乎要通过触碰墓碑来触碰逝者的灵魂。“倾诉”一词则将内心的千言万语汇成一腔哀愁,表达出长年未尽的遗憾与想说的话语。“离别愁”落笔沉稳,哀而不伤,在情感表达上收放得当,使整首诗情绪达到高潮后又自然归于沉静。

从整体来看,黎财保老师的《哀思泪》以白描的方式呈现了战争年代战友情深的缩影,文字不华,却情感厚重。诗中没有过多修饰,却胜在真情自然流露,读者仿佛能听见那墓前低语、看见那酒洒黄土、泪湿衣襟的动人场景。

在艺术表现上,四句结构完整、节奏自然,韵律平稳,语言简洁却富有深意,可见作者对传统诗歌的驾驭能力较强。尤其是对于“哀”这一主题的表达,不走空悲、虚叹之路,而是以具象情节、真实场景引导读者代入,极具代入感与感染力。

建议:若要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或可在语言上稍作推敲,比如加入更具个性的意象或表达方式,使其情感更具层次。同时,如果能在尾句加入一丝希望或精神寄托,也许更能实现“哀而不绝”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作品在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实至名归。黎财保老师用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写出了战友情深与生死不渝,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期待老师在诗词创作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带来更多如此打动人心的佳作。

 

其他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24-2026 墨缘堂.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000315号-3
主办:厦门翰墨海峡书画院 协办单位:厦门如易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