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茂林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贾茂林,1957年6月出生于新疆哈密市,籍贯山东省寿光县,大专学历。
1974年9月,贾茂林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1979年12月回城进入企业,1981年走上管理岗位。1997年国企改制浪潮中,他参与人员分流与市场化转型,之后辗转多家企业积累经验,直至 2017年6月退休。生活中,体育与文学是他钟爱的两件事。
贾茂林的文学之路,启蒙于初中一年级时课本中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那些作品深深吸引着他,让他对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模仿七律诗的工整对仗与平仄韵律尝试写作。班级排练 “三句半” 节目时,他亲自执笔创作,经同学讨论、语文老师审定后,节目成功上演,这也成为他早期文学实践的一次珍贵体验。
在贾茂林看来,毛主席的诗词对他的启蒙教育最为深刻,影响贯穿一生,支撑着他对诗词的钟爱与理解不断深化。主席诗词中宏大的格局、深邃的内涵、开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以及用通俗词汇展现出的磅礴气势,都让他深受触动,朗诵时总能感受到那份激动与澎湃。此外,“唐宋八大家” 等古代诗人的作品,也成为他写作路上的良师益友,其词汇运用技巧与彰显中华文脉精髓的内涵,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底蕴。
七十年代的特殊社会背景,也在他的文学成长中留下了印记。当时,每周的批判稿、评论、诗歌等文字创作较为频繁,虽多服务于时代风向,写作意向需服从社会环境,但这段经历让他在业余时间保持着每周完成一两篇文稿的习惯,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工作后,年初计划、年终总结、各类表彰大会及企业活动中,他亲自撰写人物通讯、事件叙事、散文、杂文、诗词等文字,秘书仅做润色。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工作,反倒成了文学路上扎实的修行。1991年,他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优秀边陲班组” 奖,这份肯定让他更觉文字与实践结合的力量。
对贾茂林而言,写作从不是刻意追求名利的事。偶尔得到他人的语言鼓励,便觉满足并获得创作动力。他认为,对诗词的偏爱能让人手脑并用,利于身心健康,这便是最大的心愿。
从早年的文学启蒙到不同阶段的实践积累,贾茂林的文学之路始终与生活经历相融。那份对诗词的纯粹热爱,支撑着他在文字世界里不断探索,也让他在创作中收获了内心的丰盈与满足。
获奖作品赏析:
贾茂林老师的《中国女篮卫冕》诗歌,情感激昂、语言简练,展现了中国女篮在世界大赛中的顽强拼搏与辉煌成就。通过描绘比赛中的激烈对抗,诗歌传达了对中国女篮的敬佩和对胜利的庆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体育精神。
诗歌的开头“德国柏林显自信,团结奋勇美国队”,首先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赛事的场地——柏林,并表现出对赛事的高涨信心。“团结奋勇”表现出队员们面对强大对手时的奋力拼搏精神,而“美国队”这一强劲的对手也为比赛增添了许多悬念,突显了中国女篮卫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接下来的“占位鼓励强投篮,技巧顽强多开花”通过描述比赛中的技术环节,突出了中国女篮在进攻和防守方面的优秀表现。“强投篮”描绘了队员们精准果敢的进攻手段,“技巧顽强”则体现了她们的技术细腻与体能优势。“多开花”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进攻端的多点开花,也传达了中国女篮在比赛中多样化战术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派兵用人龙点晴,战木帷幄厉攻防”通过军事化的比喻,将中国女篮的战术安排与指挥官的布阵相联系。“派兵用人”形象地展示了教练员在比赛中根据对手特点灵活调整战术,“龙点晴”则传达了关键球员在比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仿佛指挥官调兵遣将。“战木帷幄”更是将比赛场面与战争阵地相结合,展现了紧张激烈的攻防对决。
“穿插布局有麟角,整体拚博夺冠军”用“麟角”来形容战术的独特与巧妙,突显了中国女篮在比赛中灵活多变的战略布局。而“整体拚博”则表达了队员们在比赛中的拼搏精神和不放弃的决心,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和顽强拼搏,赢得了最终的冠军。
整首诗歌紧凑、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却充满力量,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比赛场景和战术手法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女篮在卫冕过程中表现出的实力与勇气。特别是通过“战木帷幄”和“整体拚博夺冠军”这一组句子,突显了团队的团结与协作精神,体现了比赛中每一位队员的努力和贡献。
在进一步丰富诗歌内容上,或许可以加入一些更加细腻的情感描写,比如对队员们比赛中的心理变化和奋斗过程的表现,或者对胜利后的情感释放进行一些细节刻画,这样可以让诗歌在描写战术的同时,更加展现出运动员们的心路历程,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总的来说,贾茂林老师的《中国女篮卫冕》是一首激情澎湃、充满体育精神的诗歌,通过对比赛的激烈描写和对胜利的赞美,展现了中国女篮在世界大赛中的辉煌成就。诗歌充分展现了团队合作与奋力拼搏的力量,充满了时代感和力量感,值得细细品味与回味。
其他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