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前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刘俊前,1965年12月出生,山东东营人。刘俊前的职业履历丰富多元,早年曾担任中学教师,后转至媒体行业,历任电台和报社编辑,在文字与传播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2000年后,他的工作重心转向文化研究与活动策划,先后担任黄河口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东营市国学研究交流学会秘书长,深度参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推广。
在大型活动策划领域,刘俊前展现出突出的统筹能力。他曾担任世界华商餐饮旅游大会总策划、黄河口大闸蟹美食文化节策划总监,还牵头策划了黄河口马拉松国际大赛、东营市首届龙舟大赛全国邀请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赛事活动,通过精准的创意与执行,让这些活动成为展示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同时,刘俊前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播,在各地举办《儒商之儒》《政治文明与儒商时代》等大型演讲活动及国学主题讲座六十余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走进大众。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亦有耕耘,累计发表诗作七十余首(篇),用文字表达对生活与时代的感悟。
目前,刘俊前担任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持续在文化领域贡献力量。2025 年,他在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中多次荣获特等奖,展现出在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
从教育、媒体到文化研究与活动策划,刘俊前的每一步都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这份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不仅让他在多个领域留下了扎实的足迹,也让他在时光的沉淀中,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积极推动者。
获奖作品赏析:
刘俊前老师的这首《纪念》,给人一种温暖而深远的感觉,诗中的意象既自然又充满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成长与纪念的深刻思考。
从作品的开篇来看,“鲜红鲜红的花儿已化作泥土的芬芳”,这一句的比喻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无常与转化,鲜花虽已凋谢,但它所释放的芳香却转化为泥土中的养分,暗示着生命的延续和轮回。这不仅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也是对自然循环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绿叶在微风中抽黄”则进一步加深了时间流逝的感受,叶子的变化在微风的推动下显得那么自然,仿佛在提醒人们,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停留。
诗中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感,尤其是“那槐花林里的协奏”与“帐篷边上的木桩”,让人联想到故乡的情景,仿佛透过记忆的缝隙,能够听见那些年岁里的声音,看到那些岁月的痕迹。而“可否被城市里的大厦遗忘”这一句,带有一丝忧思与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宁静是否会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作者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隐秘叩问。
进入作品的下半部分,诗的节奏逐渐变得明朗,逐渐升华到对生命与希望的美好期待。“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一切还会成长”,这句展现了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生命总会在春天的呼唤中重新焕发。尤其“期盼就像鲜花怒放”,将希望与成长比作花朵的盛放,既形象又充满诗意。
结尾部分,诗人用“纪念是最好的肥料”这一句来收束全文。纪念作为滋养心灵的养分,不仅使我们铭记过去,还能在寒冷的长夜中为我们提供温暖的光。通过纪念,作者似乎在表达,尽管生命充满变化,但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却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坚韧、更温暖。
从整体的语言运用来看,刘俊前老师的诗句简洁明了,却充满了寓意与哲理。每一行都带着深厚的情感,像是对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自我对话,既有感性的表露,也有理性的思考。而用自然景象来象征心灵的成长,也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层次。
总的来说,《纪念》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刘俊前老师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对纪念的敬畏与思考,不仅令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份温暖与力量,也让人反思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如何与过去、与自然、与生命和谐共存。恭喜刘俊前老师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实至名归!
其他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