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兴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诗词特等奖
孙荣兴,1935年12月出生,广东省兴宁市径南镇人,汉族,交通运输部退休。
1954年,孙荣兴毕业于梅州中学;1959年,他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机械专业毕业,随后留校任教。1961年至1995年,他在交通运输部人事局、教育局、科技局、生产调度局、企业管理局、体制改革司、体改法规司任职,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处长、副局长、副司长等职,直至1995年退休。
在职业生涯中,孙荣兴的工作涉及技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兼具学术与实践经验,深度参与交通行业改革进程。他著有《交通运输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类书籍,为行业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退休后,孙荣兴将精力投入诗词创作,出版了《休闲记》诗词集。其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文学积累,更融入了对佛教文化的感悟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从另一个维度丰富了个人履历,让人们看到他在专业之外的精神追求。
多年来,孙荣兴在不同岗位上勤勉耕耘,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籍,既记录着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也承载着精神世界的丰富探索,成为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生动注脚。
获奖作品赏析:
孙荣兴老师的《鹧鸪天·草原山水》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生命活力的诗作,透过优美的词句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及其独特的魅力。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写实手法,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从整体的词风来看,孙老师通过典型的词牌《鹧鸪天》来表现草原的风貌,格调既豪放又清新,体现了孙老师对大自然的无尽热爱。首句“京承高速上内蒙,海拔千米紫蒙湖。”便通过地点的选择和高度的描述,为读者勾画出了进入内蒙古的壮阔场景。以“海拔千米紫蒙湖”为切入点,不仅直接描绘出草原的广阔,还通过色彩的运用,让人感受到紫蒙湖在晨曦中微光闪烁的景象,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诗中的草原。
接下来的“植被绿到山顶上,托着白云信天游!”通过植被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草原的生机与勃勃向上的气象。植物的绿色延伸至山顶,给人一种盎然生机的感觉,正如孙老师所写,草原似乎可以“托着白云”自由地在天际翱翔,赋予了整片草原一种神圣与自由的象征意义。
在“那玉米,上坡走,山岗拦腰挡不住。”这几句中,孙老师通过玉米与山岗的对比,表现了草原的自然气息与人类劳动的辛勤。玉米这类农作物在这里生长得极为旺盛,即便是山岗也无法将其阻挡。这里的山岗被赋予了一种生动的力量感,而玉米则象征着草原人民的勤劳与坚韧。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辽阔,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牧歌飞向天尽头,草原立起白玉柱。”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所在。牧歌的悠扬在草原上飘荡,似乎象征着自由与平和的生活,而“草原立起白玉柱”则进一步通过具象的“白玉柱”这一形象,体现了草原的独特美感。白玉柱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草原的精神和气质,它立起的瞬间,仿佛将草原的辽阔和宁静永远定格在画面中。
从整体节奏来看,孙老师在这首词中的用词简练却意境深远。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绘,作品的气氛逐渐由平静的湖面、逐渐过渡到更为热烈的草原生活,最终升华到牧歌与草原精神的表达。全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感饱满,富有节奏感,给人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细节方面,或许可以通过更加细腻的描写,进一步丰富草原生活的场景。例如,可以更细致地刻画草原的动物或人物,增强画面的生动性,表现草原上的多样生命。在某些描写上,可以通过更加细腻的色彩和动作的表现,使得诗歌在视觉上更加立体生动。
总体而言,孙荣兴老师的《鹧鸪天·草原山水》是一首技艺精湛、情感丰富的诗作。它通过对草原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草原的辽阔与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片大地的深厚感情。恭喜孙老师荣获特等奖,期待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创造出更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其他作品欣赏: